宜宾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入30万四川宜宾54岁农民种地183 [复制链接]

1#

国庆前,54岁的宜宾农民王前树忙了吨稻谷的收割后,又马不停蹄赶到几十公里外参加农机驾驶培训——他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成家时分到的8分地到现在一年种亩地,从木犁牛拉到现代化机械耕作,一年收获上百吨稻谷,收入30多万元。躬耕土地近50年的王前树见证了农耕文化的变迁。

▲王前树刚刚成熟的旱稻品种

A、吃不饱怎么办?

——多种土地

饿怕了,种地才是硬道理

王前树是宜宾市叙州区普安镇凉井村人,54岁的他从记事起,就没有离开过脚下的土地。王前树记得自己在三四岁时,就跟着母亲下地。

王前树家兄弟姊妹七人,他排行老三。家里孩子太多,吃饭是个大问题。王前树结婚分家时,家里只有8分地,无论怎么种,都不够吃。因为吃不饱饭,他最早的3个孩子先后夭折,此后几年两口子不敢再生孩子。

老伴罗家容记得,年,她娘家哥哥一家的地不想种了。王前树闻讯后喜出望外,以极低的价格租种了舅哥的土地。当年粮食收回家,才开始有饱饭吃。“粮食才是生命线,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空谈。”20岁出头的王前树,有了对土地和粮食最深刻的领悟。

王前树的老伴罗家容家里兄弟姊妹六人,罗家容是幺妹。罗家在高县双河乡高山上,旱重缺水,土地只能产玉米、土豆,吃大米饭仍然很困难。王前树家虽然也困难,但地处浅丘,水多田好,能种稻子吃上米饭。罗家看上了王家的地理条件,罗家容才嫁给王前树。

但是嫁过来才发现,分了家的王前树只有8分地,年产稻谷不足斤,难以糊口。不得不在饭里加入红薯、玉米,才能勉强过上一年。好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当地年轻人开始外出,王前树开始在附近租地种粮食。

▲王前树展示他的旱稻(右手)和水稻(左手)区别

地多了,老农民年入30万

上世纪90年代,在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的时候,农民王前树也迎来了机会:农村得不到及时耕种的土地也越来越多。

罗家容还记得,自己分配到承包土地是在年,她和自己的一双儿女同时“进地”。经过此番土地调整,王前树家的土地从8分增加到了3亩多。可是如今,王前树家事实上已经没有一分地是自己的了。“修公路、房舍、仓库,已经占完了。”王前树变成了一个没有土地的老农民。

没有土地的王前树,全靠代耕代种别人的土地。普安镇凉井村支书王强告诉记者,王前树种植的稻谷地,分布在仙山、光荣、土主、致益及凉井五个村。“最远的地方,距离王家五六公里。”据王强推算,王前树对土地的投入,每年每亩元左右,而人工工资还要占去收益一大半。

刚开始,王前树和罗家容在地里干活,后来土地多了,王前树的兄弟、姐妹们也会在农忙时来帮忙。最近十来年,王前树的亲友基本都不来帮忙了,王前树只能请工人干活。“不管听说哪里有土地没人种,他就去问,去跟人家勾兑。”经常帮王前树干活的邻居陈仁秀告诉记者:王前树见不得土地抛荒。

到了年,王前树耕种的土地已达亩,年收获水稻、旱稻余吨,产值近30万元。宜宾市叙州区农技站副站长彭洪告诉记者,在有着百余万人口的叙州区,单种稻谷,王前树是种稻规模最大的农户;排名第二的,可能不足其规模的三分之一。

王前树种植大量土地收入30万元,其中一半将作为工资转移给当地农民。对于长期在王前树家帮工的农民而言,收入元/年左右,而这些农民基本上是外出不好找工作的中年妇女或老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超过66岁。

▲土壤营养专家检查王前树培育的旱稻发育情况

B、产出低怎么办?

——土地改良

尽心,自掏腰包改良土地

“能租到的土地,条件一般都不太好。”王前树告诉记者,如果土地条件好、交通便捷,水源丰富肥力高,承包人会自己耕作;即使没人耕作,租金也高,王前树付不起。能租到的土地,要提高产量就必须进行整理、改良。

通过30多年的租地种粮,王前树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规模越大,投入也越大。王前树有一本流水账,年他全年雇工0人次以上。其中栽秧、收稻约余个工,农闲修堰筑路、补漏锄草等多个工。王前树“捡”来的土地,往往是抛荒多年的荒地,需要砍草烧荒增加肥力,至少翻耕三至四次,把荒地耕成熟地。

目前王前树代耕的土地分两种形式,一是出钱租的,每亩元至元;二是“捡”的,不用支付费用。“村民外出,土地一年没人耕就长草,两年就成沼泽荒地。再回来想耕作,难度极大,所以他们也愿意有人年年翻地深耕,他回来才是熟地。”凉井村主任陈昌林告诉记者。

改良别人的土地,王前树也吃过亏。近十年前,同村一户人家搬到城里了,土地抛荒无人耕作,王前树与承包人达成口头协议,进行代耕代种。“那水田小块、分散,关不住水,我把它改成大田,能蓄水。”王前树回忆,因为道路原因,挖机进不了场,只能人工进行整理,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整理完成。

没想到土地改良后种了两年,承包人反悔了,以自己要耕种为由,把土地收了回去。“整理改良至少花了多个工,光人工工资就将近00元,人家说不给你就不给你了,没办法。”王前树只能自认倒霉。让他耿耿于怀的是,承包人收回土地后并没有自己耕作,而是送给其亲戚耕种。现在,王前树如果要改良某片土地,会与土地原承包人签订合同,以免再发生“过河拆桥”的事。

▲培训间隙,王前树向学员们讲述耕种心得

C、水稻遇旱怎么办?

——发明旱稻

坚持自己制种

同样是耕田犁地的农民,但王前树这个农民绝对与众不同。王前树家的两个仓库,分装着水稻和旱稻脱粒后的成品——黄谷。而在仓库更隐蔽的地方,则藏着王前树最大的秘密——稻谷种子。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化工工程系教授周黎军告诉记者,稻谷制种要形成性状一致,穗型、粒型稳定的种子,至少要经过八代以上的培育。根据稻谷的生长规律和周期,一年只能培育一代,八代就需要整整八年时间。因此,大多数农民不会自己培育种子,而是向制种企业购买。

在周黎军眼里,王前树对于农业和土地,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坚持做了几十年的常规稻种选育。每年,王前树都要育50多公斤稻种的秧苗。只要村民愿意,他都免费送给村民。如果购买市面上的优质水稻种子,王前树光稻种钱也要花费00元以上。每年春耕,余村民会来找王前树“要”秧苗。

▲王前树操作旋耕机犁地,外孙沈世航对种地很有兴趣

三年研究出旱稻新品

王前树在普安镇甚至整个叙州区农业系统眼里,都是个充满“无法理解”的奇人。王前树的奇不仅在于痴迷于种稻谷、育种子,还在于他用了几十时间发明“旱稻”。“种在旱地的水稻,不用蓄水就能结实,我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没见过。”村主任陈昌林是王前树的同学,当他和村民们看到王前树把水稻秧栽进旱地时,大家都嘲笑王前树“是不是疯了”?

王前树回忆,他小时侯跟着母亲栽萝卜秧,母亲说把白萝卜和红萝卜间种,“飞花”结实成种子,第二年的萝卜个头更大。王前树不相信,按照母亲的方法做了,结果第二年的萝卜果然大得多。“感觉这个事情很有趣,就上心了。”王前树告诉记者,有一年当地天干,旱情严重,水稻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就琢磨这个事,为什么稻谷必须在水田里种植,要是能种在地里,不就不怕干旱了么?”

在村民们的嘲讽中,王前树的第一批试验稻果然很快失败。王前树担心水稻不适应旱地,就经常给秧苗浇水,但长到最后也没结出稻子;第二年,王前树又把水稻栽进肥力强的旱地,结果稻秧疯长,到收割的时候长成比人高的茅草,仍然颗粒无收。在大家的嘲笑声中,王前树第三年继续试验,这次他把秧苗种在贫脊的原土中,结果让他喜出望外,成熟期时他收获了一批原种。

如此反复十几年后,王前树的旱稻种子品质越来越稳定。9月4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叙州区农业局相关技术人员,对王前树的两个旱稻品种进行挖方测产,结果让专家们有些意外。“表现最好的大穗型旱稻品种,亩产达公斤;另一个表现一般的,亩产达到公斤。”周黎军告诉记者,王前树的旱稻,仍然属于水稻品种。

周黎军认为,今年王前树的旱稻之所以高产,跟风调雨顺的气候有关。“适合的气候、生长周期长、肥力及土质差异、土壤含水量等,造就了今年旱稻结实率达88%,亩产公斤。”周黎军说,如果气候条件恶劣点或者普通气候,结实率仅50%,其产量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旱稻易于实现有机栽培,农残可以通过深翻解决,一切可控,品质更有保障。”周黎军说。

叙州区农技站副站长彭洪认为,王前树发明的旱稻和水稻比,具有一定优势,在无水田或少水田地区,既可增加稻谷粮食产量,也有利于有机稻米生产,降低农村劳动强度。“其单种单收,保证了稻米的单一性。”彭洪称,旱稻更容易实现优质优价、订单订制。

▲王前树正在尝试培育旱地晚稻品种

D、土地太多怎么办?

——科技耕种

土地太多累死人?

村民和专家们一致认为,王前树对于土地和庄稼的热爱,造就了他对种地的热情。“他每天都在干活,没有闲耍的时间,也没空跟人吹牛。”

王前树家的农活太多太重,以至于罗家容的娘家哥哥姐姐们相当不满。“回去一回就被骂一回,嫂嫂们喊我赶紧跟他离婚,不然要累死在地里。”罗家容说。王前树的儿媳妇也在大半年前,被其母亲接走了。“也是说家里农活累,其实我觉得不算累。”王前树说。

“农民一年只有一季,他不干不行,那么多土地怎么办?”邻居陈仁秀帮了王前树十多年,她印象最深的是几年前,王前树盖房子从楼顶摔下来摔断腰,医院,王前树担心自己一走没人干活。坚决不去,最后自己砍竹片做夹板撑腰,半年才恢复。这期间,王前树仍然在干活。

而在企业上班的王前树女儿王宗容说:做那么多土地,每年打谷子要打一个多月,打得哭。王宗容回忆,从几岁上学开始就害怕放暑假,一放假就打谷子,没有休息。王宗容并不像父母一样喜欢干活,“但家里种那么多地,又必须干。”

陈仁秀记得前些年,村民们在秋收时会帮忙一家一家挨着收水稻。白天,王前树和罗家容去别人家帮忙。晚上回来,打着手电筒打自己家的谷子,要半夜才收工。而村主任陈昌林记得,以前完全人工收稻时,王前树凌晨12点前要收整打回家的稻谷,凌晨两点又开始下田割稻。

▲这个国庆节,王前树已能熟练驾驶联合收割机

房子里摆满了农用机具

王前树说,以前收割稻谷,是靠人工臂力摔砸稻穗,与木桶碰撞脱粒。到了80年代开始采用脚踏式脱粒机,但是因其抛洒率高,并没有被广泛采用。现在的手扶式联合收割机和半喂入式打谷机,都比以前省时省力省钱,提高效率三分之一以上。

王前树家有三处建筑物:一处住房,一座常规库房,一座采光库房。在常规库房下的地下室,是专用的农机具房,百多平方的房子里摆满了各种农用机具。王前树说,目前他最主要的农机有0.8型手扶式联合收割机1台,手扶式栽秧机2台,半喂入式打谷机5台,手扶式旋耕机4台,抽水机4台,粪灌机1台及其它小、微型农机,总价超10万元。

王前树告诉记者,中国广大平原地区农村,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但在丘陵及山区,实现完全自动化还有困难。“以前犁地靠牛,农忙时用牛一月,但这牛得一直养着,至少每天花半个人养牛。”王前树说,现在犁地犁田,都是机械化,用旋耕机、微耕机。

除了花“大价钱”置办现代农业机械,王前树还耗资数万元建设了采光库房。该库房除地面外全透明,可以采光发热。“收回来的稻谷,不用在敞坝里翻晒,直接堆进采光房,自然晾干。”王前树说,这个库房,是宜宾市的专家帮他设计建造的。

▲王前树的旱稻育种笔记

E、未来农村怎么办?

——职业农民

老农民的职业化

9月23日,秋分,中国首个丰收节,宜宾县叙州区农机站在蕨溪镇黄金村,启动了为期7天的“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来自全区20余个乡镇的62名新型农民,参加了培训。王前树带着老婆罗家容,放下手里的农活,脱产学习联合收割机操作。经过考试后,这批年纪从18岁到60余岁不等的农民,将取得国家相关部门认可的“执照”。

这个农机培训,不仅引起了王前树和老伴的极大兴趣,他还鼓动同村的两名年轻后生,陈玉新和钟万才参加学习。30岁的陈玉新是王前树妹妹的儿子,从小在家务农,也经常到舅舅家跟着干活。“舅舅对我影响很大,从他身上,我认为农村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陈玉新跟王前树不同的是,他除了种水稻、油菜,还搞养殖。

中国传统水稻种植,对水田需要“三犁三耙”或者“四犁四耙”。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胡志彬认为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水田除去病虫害,增加肥力。但是现在,很多农民已经简化种植,甚至直接将秧苗插入上年的稻桩田。王前树种稻子,仍然坚持“两犁两耙”对土壤深耕翻种。

“机械化程度高不代表耕作可以简化,深翻细耕能提高黄谷品质。”王前树的黄谷,每公斤比其他村民贵0.20元。水稻专业出身的周黎军告诉记者:王前树种的旱稻米品质比较好,口感达到优质三级水平。稍加包装和有机化,王前树的稻米价格每公斤完全可以提高到8-10元。

成都商报记者从叙州区农业局了解到,国庆节后该区将为60余名“职业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王前树是当地认证的职业农民之一。54岁的王前树不但拿到了农机执照、职业农民证书,还熟练地玩起了智能手机,甚至会用视频软件对小视频进行快慢编辑。几年前,王前树申请注册了家庭农场。对于自己发明的旱稻种子,王前树也在考虑申请专利。

▲王前树儿子王宗良的联合收割机驾驶证

新农村有大作为

目前,叙州区官方的数据显示,全区综合农机普及率达40%左右,未来机械化水平还会提高。

作为一名新型农民,王前树很早前就参加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王前树曾经夺得宜宾县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农业技术推广员)决赛二等奖,年被宜宾县人民政府评为“农村优秀人才”。王前树在参加学习培训、省市县经验交流中,结识了大量志同道合的新型农民。在农机培训间隙,年轻学员们围着王前树,听他分享种植土地和使用农机的经验。

前些年,王前树一直比较担心,他们这批老农民必将慢慢老去,而年轻人似乎并不愿意留守农村。现在,王前树欣喜地看到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返乡务农搞种养殖、流转土地搞集约化生产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次培训班里,绝大多数学员年龄都在40岁左右,而最年轻的学员郑家泰,还是一名年仅18周岁的职高生。

在叙州区复龙镇,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俞瑾辞掉了工作,做起了新型职业农民。杨溢告诉记者,俞瑾成立了复龙楚才农机专合社,流转了多亩土地,从事粮油种植,机械化程度较高。流转了多亩土地的蕨溪镇村民谢能杨只有30多岁,他的农场里种植菜籽、花生和晒烟,既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又带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杨溢看来,农村大有作为,很有前景。“农村劳动力减少,个体种田的人越来越少,土地集约化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因此农机大有作为。”杨溢认为,丘陵、山区的农民,最终也将实现机械化、现代化。但基础实施建设仍有待改善,农民们普遍关心的农机价格、燃油、税费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来源:成都商报首席记者罗敏摄影报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